有人说芳香疗法就是跳大神的,你怎么看?

这篇文章写的比较随性,没有列提纲和小标题,所以在正文前还是先简要说一下会谈及的主要内容:

– 从网上一则对芳香疗法的吐槽引出的当下芳疗圈(或市场)的现状和问题
– “芳香疗法”究竟是什么?该去如何理解?
– “怎样才能学好芳香疗法” —— 我的一些感想和建议
– 关于“顺势疗法是芳香疗法祖宗”的不同看法

前段时间,朋友发来几条消息,表示义愤填膺,原因是一位颇具知名度的科普博主林瘦猫在微博上吐槽了一下芳香疗法,称其为跳大神的。
我听后却并没什么情绪涌起,只说了句:“好吧🙂。”
我的这种反应令朋友很诧异,她归咎为,我是因为负面消息听太多了,麻木了…
但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我愿意承认这就是芳香疗法在中国的现状!

我的态度向来是如此的。无论是对生活工作中的小摩擦,还是这种观念上的冲突,当它们发生时,我第一时间做的是回看自己:有没有做好?有没有做“错”?而不去追究外界的责任。
也许有人会说,那岂不是时时刻刻都要陷入“被迫害妄想症”的境况?
但其实,当我们能有意识地转换这种模式后,你会发现,自省赋予我们精神内守的力量会远远超越向外挑衅而耗费的气力,并会变成一种动力,使你进步。
俗话说的好:虚心使人进步,心虚使人更进步!!!🤣🤣
所以,当这样的负面内容出现时,作为一个还会经常与芳香疗法有交集的人来说,唯一应该意识到的是:我所做的努力还不够,除此,无它。

这个世界是丰富而多元的,任何一门学科,无论是被归类在科学领域的,还是科学之外的,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看成一种“语言”,一种描述这个绚烂世界的“语言”,物理有物理的解读,化学有化学的逻辑,玄学有玄学的诠释。或许这样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也不再纠结,为何跨学科,跨领域之间的人们往往很难交流到一起,因为我们彼此之间说的就不是同一种“语言”。

语言的本质,无论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还是在这里所讲的抽象的,都是在寻求一种“描述”后“讯息”传递的功能,并且,这种传递之后我们希望得到的是与内心描述如出一辙的回馈,这是人性。而这种迫切希望被赞同的心理,是源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还停留在二元对立的基础上。

“现代人类学之父”,法国哲学家、语言学家Lévi-Strauss有这样的一个观点,颇耐人寻味,他认为:


而这个世界的发展方向,或者说宇宙的演化趋势,是会渐渐将这种对立性消融的。这也提醒着我们,无论身处哪个行业,无论认为自己擅长什么,都要保持一颗开放的心,愿意去接纳自己认知以外的东西,包括去了解那些(暂时)还有着冲突与矛盾的观点,因为这种刺激会使人警醒,保持独立思考,和不会倦怠的好奇心。我可以大胆地预测,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将不再需要那么多的“专家”,而需要越来越多的“通家”,因为人类终将不愿屈服于知识的束缚,而希望追求更高的智慧自由。

这些,是我在十几年自然疗法学习中的所感,其中当然也包括芳香疗法曾给过我的不少启迪。

芳香疗法,追其究竟,它只是一种方法。它并不像中医,不像Ayurveda是一套完整自洽的体系,有着自己的核心精神,诊断方法,解决方案。所以,你赋予芳香疗法怎样的诠释,它便在世人面前展现怎样的模样。
你赋予了它跳大神的样子,当然,别人只能看到它跳大神的模样;
又或者,你赋予了它销售的属性,它就只能展现出商品的模样;
而如果,你赋予了它严谨的科研精神,它就可以成为生物医药界的明日之星;
又如果,你赋予了它更多的人文情怀,它也可以变成抚慰人心的一剂良药。
说到底,这个世界的呈现,和我们看到的世界,只取决于我们的“心”(投射)和看待事物的视角(接受)。

我其实有目睹和经历芳香疗法在中国的发展,从最初的鲜为人知,到后来的小众追捧,直到今天的虚假繁荣。之所以会变成这样的一种局面,其主要原因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包括到现在),芳香疗法在大众里的指导内容过多地都在强调应用(用营销的话术来讲,就是善于打击用户痛点)。

有痘痘可以擦茶树精油,咳嗽了可以用尤加利精油,提升免疫力来点乳香精油,诸如此类…

所以它给人带来的错觉就是:Looook~芳香疗法so easy且全能!而对于一种疗愈方法,最应该追究的原理,应该讨论的使用前提和边界,鲜有人为之。

没有理论支持的方法论总是单薄的,容易被误解,更容易被钻空子。而恰恰这几年中,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也使得大部分人陷入盲目保健的怪圈中,所以当遇到这些“正中下怀”的字眼时(美白、祛痘、丰胸、调节内分泌、排毒、助眠…),往往就会不由分说地深以为然。芳疗师这个“职业”也随之成为了很多人心里的乌托邦,甚至是逃避现实的寄托,认为只要成为了“那个人”就能下至生老病死,上至开悟通灵,统统搞定。

当然,还有相当部分的人进入这一行是为了分一杯利益的羹。无论是卖产品还是卖课程,都是时下流行的做法。我也收到过不止一个的留言,问,我想学习芳香疗法,芳疗师一个月可以挣多少钱?— 说实话,为了挣钱来学芳疗,真的选错行了!

作为一个“不买东西会不开心”的狮子座,其实我并不反对卖货和卖课。但这里的“货”,严格意义上是芳香疗法的“药”啊,品质得可靠吧…如果是品牌就更得向用户传递合理的使用方法和正确的理念吧,而不是自己都处于一知半解中的乱忽悠,甚至用着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吧… 知识的普及也是重要的,但课程得是原创的吧… 是自己真实的经验累积和知识总结后的分享吧,而不是上了各种“大师课”把资料拿来的拷贝不走样吧…或是洗了同行的稿,在电脑后面照本宣读吧…

宗萨仁波切说,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沟通”,只有“成功的误解”和“不成功的误解”。芳香疗法如今在中国的处境就是一桩成功的误解,怪不得他人有歧义。

当然,我也知道,即便在乱涌中,依然会有清流地流淌,然而两者的比例悬殊太大,就出现了如今“劣币驱逐良币”的势态,让那些想推广真正芳香疗法的人们孤掌难鸣。我曾有过一个不靠谱的想法,就是这些人呀,得先用所学把自己照顾好,活成天山童姥的样子,用事实说话。🤣🤣

好了,不开玩笑了。
这里我想再简单聊一下关于芳香疗法的学习。
“芳香疗法究竟该如何学?”
“我是不是要去报个班上?”
“有什么专业书可以推荐吗?”
“有什么途径可以有更专业和更深入的学习?”
这类问题是自这个栏目开设以来受到询问最多的。我愿意相信,更多还徘徊在芳香疗法花园门口的人们都是抱着一颗单纯且热忱的心。我也希望大家可以选到一条正确的途径进入这座美好的花园。

这里依然想借用在上一篇文章里提过的一句话:Never ask HOW before WHY.
芳香疗法的学习,或者任何一门成年以后的技能学习,都应该在付诸实行前搞明白这个问题。
尤其对于芳香疗法来说,因为它看上去太过“全能”,可以有非常多的学习切入点,以及实际应用的侧重,所以,搞清楚“为什么而学”、“学来干嘛”直接决定了“我们该如何学”、“该学到何种程度”。

我将广义概念中的芳香疗法做了一下梳理(见下Mindmap),大家就可以大致心中有数,如果谈“广义芳香疗法”这个概念的话它可以涉及的领域,包含的专业有多广。

显然,all in是件不切实际的事情,所以一般情况下,我都建议,选择与自己的专业/职业最贴近的那个面向来作为学习入口是最好的。

给自己的职业/专业赋能是芳香疗法可以以良性方式持续发展的一个方式,也是目前芳香疗法在国外被推广和实施的比较好的原因之一。其实在很多国家都没有太明确的“芳疗师”这个职业,它一般都是伴随着另外一个主要职业而同时存在的。像“茹丝的蛋”模型创立者Ruth von Braunschweig,本身是生物化学专业,后因重点研究精油的化学分子而成为芳疗专家;又例如,如今在一线教学的很多国外老师,先期的职业都与医护工作相关,他们在学习芳疗之后先应用于工作,在得到相当的经验积累后才转为教学。而且与工作结合,与职业关联,可以获得更多实践和创新的可能。
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说,我的专业和职业好像和你提到的八竿子都打不到一块儿,但我就是对芳香疗法有兴趣,怎么办?

作为一个同样的素人,同样不是从生物、化学、医学、药学、心理学科班出生的人,我只能说,我们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而且在开始学习前同样要找到一个兴趣点(有人可能是护肤,有人可能是育儿,有人可能是身体的保养…),有目标的学习可以让自己清楚在这个框架内到底缺失了哪些知识,之后要自行补上。

譬如我接触的比较多的是新手妈妈为了宝宝开始学习芳香疗法,那么这条线的侧重点就可以是婴幼儿、儿童的生理学,常见问题的原因和其它治疗方法的解决方案,发展心理学(或是其它与儿童心理成长相关的理论体系,比如人智学的一些),营养学(或是像中医里的提倡的食疗),等等… 我们一直讲,芳香疗法需要从“整体观”出发去看待人,去疗愈人,那么这个“整体观”不是凭空而来的,它需要通过我们手里一块一块的“砖”逐步搭建起来,每一块“砖”都能赋予我们一个视角,而越多视角的形成,越能帮助我们立体地看待人与疾病,并更容易找出最核心需要处理地那个症结。

再回到芳香疗法本身的知识体系,说实话,它的入门并不难,无非就是要熟悉每种精油/纯露/植物油的化学结构、药学属性、适用范围、使用禁忌等… 而什么时候会开始出现瓶颈,就是要独立配方时,书本上或教材上对于很多精油功效的描述都是雷同和抽象的,例如:真正薰衣草可以助眠,岩兰草可以助眠,橘叶可以助眠,缬草也可以助眠,所以,遇到失眠的个案时,该用哪个?还是都用?大部分初学者会选择都用,哈哈!我都用上,看你还睡不睡!🤣 这样的做法偶尔为之,作为一种体验,我倒觉得未尝不可,但不能一直以这种方式来操作。

对于配方,或者芳疗的整体方案来说,支撑起它们的除了知识储备,还有使用者的理念,而这些理念的形成有赖于芳疗以外,甚至是知识以外智慧的延展。我曾在做某个讲座分享的时候提到,一个有魅力且有效的配方构成完全取决于你在精油之外,对植物、人、乃至于更大范围来说,对自然的理解与认知,以及感官上的深入体会。而精油/芳疗只是实现最终想法的工具,犹如画家手中的笔,音乐家指下的琴键。

理念是一个比知识更急不来的东西,知识可以靠勤奋来积累,而理念是阅历的沉淀,是需要我们花费足够的时间与生命完成的打磨。所以现在,无论我们选择报班学习,还是在家看书自学,都只是学习的伊始。和许多与“生命”相关的学科一样,芳香疗法必然是一件需要终身学习的事情。

所以在我的个人理解中,芳香疗法的学习难点主要在于:

  • 你是否有一颗包容的心:因为它会涉及很多跨学科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太过封闭或钻牛角尖不容易找到学习的乐趣,并体会这门学科带来的美感。
  • 你愿意为它花费多少时间:因为它可能没有最终“学成”的样子。我其实挺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人觉得上了一两次培训班,或得到某个结业证书后就觉得已经“完成使命”了。反正我不敢,学习方面我挺容易“心虚”的。在自然疗法的领域,我现在大概也将将六年级水平,还有很长路要走。好在马上要上初中了, 也因此,请大家不要再叫我老师。

说了一些比较抽象的,再来点实际的,我截取了论坛里两个关于“学习”的问答,供大家参考。

补充:《芳疗实证全书》有繁体/简体中文两个不同版本。我比较喜欢繁体版,排版比较舒服。

《芳香疗法实证学》目前不是特别好买,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老师(Monika Werner / Ruth von Brauschweig),条理和逻辑性比较强,能把入门的各种须知,和正确的芳疗观讲的很清晰。但在单方精油的诠释上不太详细。
补充:自学是我推荐的入门方式,我觉得至少要把上面两本书中的一本过一遍,对这门学科有个概况了再去上实际的线下课程会有更好的收效。但我也知道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不同,中国教育方式的沿袭下,很多人就是喜欢上课,而不太愿意自己在家看书的,这个部分就只能按照个人喜好来看了。

此外,我没有办法为大家推荐学校,因为很多学校我也没有上过他们的课程,完全不了解,就没有办法有心得和比较了。
希望以上的这些内容能为大家在芳香疗法的学习上带来一些帮助。如果还有其它问题,可以在我们的“哈密瓜的宝藏”中留言。


最后我想回应一下,林瘦猫博士后讲的关于“芳香疗法的祖宗是顺势疗法”这个观点,我有一些不同看法。

我猜测,对方将这两者关联起来可能是出于“稀释”的考虑。然而芳香疗法中精油的稀释,与顺势疗法制作过程中母酊剂的稀释是两个不同的目的和概念。

精油的稀释纯粹基于了它的化学特性,它的物质体,是更侧重在使用安全上的考量。不稀释的精油会对皮肤和黏膜造成刺激和腐蚀,大剂量的精油也会使人体的代谢负担加重,可能造成慢性中毒,背离疗愈的本意。精油常规的稀释范围在1-20%。

顺势疗法里的稀释,意在消除所用植物/矿物/动物的物质体(包括其可能有的毒性),只留取它的信息层面,用于治疗。稀释的浓度经常是百万分之一,甚至亿万分之一。可见,精油的稀释程度在它面前简直小巫见大巫。
而且对于顺势疗法来说,要使得药剂有效并不是单纯的稀释就好了,它需要有规律的,从低势能向高势能逐渐稀释,并在每一次的稀释过程中都做有韵律的震荡,这个才是最核心的部分。

顺势疗法是否有效,争议很多,暂且不在这里讨论,但与芳香疗法之间的关联真的没有太多。而且,精油≠芳香疗法,这门学科里不只是有精油而已。如果要追溯古法,我觉得可能最能与芳香疗法沾边的是炼金术(Alchemy),因为如果没有蒸馏技术的诞生和进步,人们也无法萃取得到精油,也就没有了后来的应用和研究。但是,巧了巧了~ 炼金术何尝不被看作现代化学和药学的前身?

一部分致力于现代高精尖段科技/科学研究的学者喜欢否定过往的发展,但人类的进程是一个整体,前行(进步)的同时是无法割离一切过往(落后)的,我们可以纠正迂腐、错误的观念,但无法全盘否定,因为当你否定过往的时候,其实也恰恰否定了现在的你!

还记得《超体》中,Lucy与Lucy相遇的那一幕吗?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