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其实就生活在一座巨大的药房中

曾有一段时间我着迷于医学史,当然,现在依然有兴趣,只是过了最热烈的时候。当时,正处于一个学习的瓶颈期。查阅大部分自然疗法的书籍,都会有一定篇幅在斥责现代医学的种种不堪。虽然我说不出这样的论调哪里不对,但总觉得有些结论过于片面和草率。于是就很迫切地想去看看,现代医学究竟是如何被发展到今天的地步?而自然医学又为何被边缘化?

“德国药房博物馆”是为我解惑的场所之一。今天的这篇文章其实是三年前参观后留下的旧文,简短地回顾了欧洲医药学发展的历史,尤其是现代药剂学的诞生过程。不过对我而言,最大的启发,或者说感悟是:人类医学的发展只是经历了一个从“形而上”走向“形而下”的必然过程,两极的分化便有了冲突;而在这个过程之后,也必将会走入下一个“上下融合”的新纪元,因为这是一个早已被酝酿好的自然规律。

右手边那个门洞洞进去就是了…

走进海德堡城堡内一处不太起眼的门洞,却是了解人类文明史上一段不可或缺篇章的开始。这里是德国药房博物馆(Deutsches Apothekenmuseum),记录着西方药剂学的发展史。现代医学始于西方,伴随着它的发展,西药也以和传统草药截然不同的形态与使用方式横空出世。西药究竟是如何诞生的?药片与草药,它们会存在什么关联吗?… … 在这座博物馆里就可以找到答案。

在欧洲古时,人们认为疾病的产生是受到了“神”的惩罚,所以当时的医生基本上都是神职医生,因为人们相信只有可以和“神灵”沟通的人才能帮助他们解除痛苦。因此在疾病的治疗上除了运用草药,也会配合戒律和仪轨来进行。但也因此促使了当时巫术治病的盛行。时至今日,在一些还留存的原始部落中,巫医依然发挥着作用,他们也会采用所谓的“自然疗法”,而这些从远古流传下来的仪式和传统与我们现在研究讨论的自然疗法还是有本质上的差异;譬如:巫医们常用的致幻植物就不是对疗愈疾病有正向恢复作用的药用植物,也由此可以看出两者治疗理念上的不同。

直到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人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体液学说”,即:人体含有的四种液体——血液、粘液、黄色和黑色的胆汁,当它们在体内的量失衡时就会生病,恢复平衡后人体便能痊愈。这一理论将疾病的成因从形而上的层面关注到了人体,为后续医学发展为一门专业科学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希波克拉底也认为自然界赋予人们治疗的力量,在用药中大量采用植物草药外,还对用药的方式剂量等方面做了更加严谨的规定。

体液说与星象学的整合模型

由于古罗马在公元前30年接管希腊,因此在医学、哲学等诸多领域的发展上一脉相承。最值得一提的是,希腊医生与药理学家戴奥科里斯花费毕生经历撰写的“De materia medica”《药物论》成为今后几千年药理学的经典教材,直至今天都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整套书籍五卷,记录了超过1000种药物的使用,其中包括600多种植物,以及动物和矿物等自然物质。

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和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众多古希腊、古罗马的医学著作被翻译成阿拉伯语。东西方智慧在这里交融,巴格达成为重要的医药学术交流的枢纽,据有记载的史料,公元8世纪全世界第一家药房也诞生于此。在这所药房中主要销售天然药草制品,例如:各种糖浆、蒸馏水(这估计是最早的纯露吧!)、药酒等。

十三世纪欧洲,医药学再次“回归宗教”,当时在修道院负责种植非常多的药用植物,修女或僧侣也具备相当丰富的医药学知识,可以为人看病,代表人物有德国的希尔德加·宾德修女。此外,由于和阿拉伯地区的密切交流,欧洲医药学上也受到很多阿拉伯传统医学的影响,但由于从阿拉伯传入的药方大都非常复杂,药方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多,整理和修订完整的处方集似乎势在必行。于是第一所医学学校意大利萨雷诺医学院(Schola Medica Salernitana)编撰了世界上第一部系统性的药剂配方书,内含1100个配方,其中的120个配方成为了现今药剂学的基础。

随着医药的需求日益加大,1231-1241年意大利的西西里王朝 (Kingdom of Sicily)发表了法令Edict of Melfi﹐规定医药分家﹐从那以后医生和药剂师的职责被分离,医生除了看病不允许从事制药的工作,而制药仅允许有资质认可的药剂师从事。当然,药剂师也需要从事销售的工作,提供关于药品的咨询。

15世纪中叶,随着印刷术在欧洲的兴起,大量出版了配药植物形态图的草药书籍,这为推动植物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美洲大陆的发现也让一些珍贵的越洋药草植物进入欧洲,像是:chinarinde 金鸡纳树皮。

此外,在那个时期的著名瑞士医生、炼金士、占星师帕拉塞尔苏斯在医学上提出了与古典医学理论并不相同的见解。他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体,人体运行和老化的进程就是一次化学反应。疾病是由于人体内“化学反应出现了异常”,因此,他认为合乎逻辑的方法应该是用“化学型”的治疗方式。所以在他的治疗方案中会用到像酒石、锑化合物这样的矿物质。帕拉塞尔斯是将医学和炼金术结合起来的前驱,他认为:炼金术的真正目的并非炼成黄金,而是要制造有益人体健康的医药品。他的这种想法也成为现今医疗化学化,或者说西药诞生的基础和灵感。

进入18世纪,化学药剂学在整个欧洲开始迅速发展。但很多研究方向也多与药用植物相关,从植物中分离提取有效成分。例如:药剂师F.W.A Sertürner从罂粟蒴果中提取出吗啡,成为世界上第一例植物性生物碱。当然,更深入的研究是在于精确的使用剂量,和在不同病人身上的用量计算方式。至此,药剂学正式踏入了科学化发展的征程。

早期从植物中提取出的药用成分,多为生物碱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都陷入了低谷。医药化学上的研究和药剂工业的发展一度中断。很多由犹太人经营的药店也纷纷关门。直到二战结束,德国才陆续从战争的阴影中恢复过来,拥有了直至今天依然位列世界先进行列的西药药厂,如:Bayer,BASF。但在战后的恢复期,各种物资依旧匮乏,一般的药剂师必需向前辈从最基本的天然草药加工开始学习,运用传统工具和配比制作药物依然是每一个药剂师需要掌握的技能。

时至今日,尽管在整个欧洲,西药仍是在医疗系统中主流的治疗用品,但传统草药以及各种运用自然物质进行疗愈的自然疗法药品依然被沿袭下来,并同样受到国家医疗体系的认可,大众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在药房中购买。

纵观药剂学在欧洲的发展历程,亦是人类药学发展的缩影。然而不管处于哪个时代,人类都从未脱离过对自然的仰赖,无论是古早时期完全依靠大自然生活的缓行,还是如今借由科技进步奋不顾身地向前奔跑,人与自然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引力,是彼此的吸引,更是大自然向我们指引的疗愈灵感。


























“大自然给予全世界一座药房。在其中,草药被采集、收集以及发现,且当任何一种草药被过度采集时,便会出现另一种替代的品种,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这也是自然界中的药物法则。… 这座药局也创立和给予了我们所谓的自然,我们要将自己融入其中,于是,置身于自然也便是置身于药房,获得疗愈。”
—— 帕拉塞尔苏斯

类似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