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毒」其实是很容易就踏入的养生陷阱

每年开春后,总有朋友会立起Flag,为自己安排起“排毒计划”。一方面是想借此减去肚腩上鼓起来的肉坨坨,毕竟春天来了,夏天还会远吗?另一方面则是年纪到了,大家和“养生”不再是陌路人。谈笑间编出的顺口溜:“春三月,须养肝;要养肝,先排毒。”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刻进了脑海里,变成了一种“习惯”。
不可否认,当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并愿意为之去做些什么的时候,是一种生活态度上的积极改变。然而,当我们真正进入到实操时,又很容易就落入“口号化”,或是“概念化”的养生模式中。也就是:在不明原理,不了解自身身体的情况下进行盲目的保健。“排毒”就是一个很容易让我们掉入的“养生陷阱”。
我们真的需要排毒吗?
时至今日,“排毒”(Detox)似乎变成了一个没有明确定义的词了,各个领域都可以给出自己的一套说辞。🤷♀️🤷♀️
譬如,最为大众所熟悉的,是与时下流行文化、商业策划交织在一起的那个“排毒”。推崇喝五彩缤纷的果蔬饮,酵素饮,以代餐控制饮食等诸多方法。而且这层意义上的“排毒”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只要一被提起,人们脑海中就会连锁反应地拉出一连串关键词:“瘦身”、“美白”、“抗衰老”… 可谓是“字字扎心”,全是痛点。于是,在这种概念下应运而生了很多所谓的“排毒”产品,以及周边的生活方式,它们因极为迎合用户诉求,很容易就被推广开,或者说被营销出去了,令人趋之若鹜。

而在这种潮流兴起之前,“排毒”一词算是个标准的医学用语,它是种严格的医疗疗程(medical procedure)。接受这种治疗的患者大都是受到酒精或毒品等有害物质的侵扰,他们需要通过医生开出的排毒药物或结合其它疗法来帮助他们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1],并逐步戒除对有毒摄入物的瘾症。也正因此,在很多医生的眼里,“排毒”完全是一件普通人不需要去做的事情。
况且,无论从哪个医学体系出发去观察人体,我们身体内部无时不刻都在进行“纳-吐”、“吸收-排出”这样的新陈代谢运转,肝、肾、肺、肠、皮肤、淋巴系统…它们各自用尽十八般武艺去帮助人体排出不需要的物质(毒素),维系着体内的“生态平衡”。所以,在如此精密的人体系统下,任何外来的干预都可被看作画蛇添足,因为排毒是人体的本能,是一件会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
要排的究竟是什么「毒」?
我发现,在排毒这件事情上之所以会造成概念的模糊,以及由此导致的方法滥用,大部分原因是来自于我们对于其中的“毒”认知不清:要排的毒到底是什么呢?
除了上述提到的医疗疗程中有明确的毒性物质,日常我们所说的“毒”更像是某种意识形态。人总是会对威胁生命健康的东西抱有戒备,并从潜意识里生出恐惧。所以很多人在对待这件事时就会少了理性思考,不假思索地就做出决定:排它!(潜台词:管它是什么毒!)
而事实上,分清“毒“的面目并不是件难事,我们大致可以从两种不同的视角来分别理解它。
1. 科学视角
在科学家们的眼里,检测到人体内有毒(化学)物质的存在或含量超标,则意味着“中毒”。除了生活中意外的急性中毒(比如吃了毒蘑菇什么的),或上文提到的吸毒和嗜酒人群外,对于更普遍的大众来说,我们存在的中毒风险主要来自于环境污染,和与各种复杂化学物质的接触。
① 重 金 属 中 毒
人类工业化的进程使得空气、河流、土壤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重金属残留,以至于我们的水和食物也间接受到侵害。此外,我们越来越依赖于工业化技术能带来的各式商品,使得与有毒物的接触无处不在。
重金属中毒大部分时候是一个慢性累积的过程,且很多重金属是对中枢神经产生影响,轻度的症状表现常被人忽视,如:注意力不集中,(儿童)过动,头痛等等,但若对此置之不理,随着程度加深,也会引起很多慢性病,甚至癌症。

Photo by Tanaphong Toochinda on Unsplash
② 化 学 污 染
与”重金属中毒“的背景类似,化学的兴起在改变这个世界,带给我们诸多方便和创新的同时也遗留了安全隐患。以我们每天都会使用的化妆品举例来说,对其产生的急性过敏亦可看作一种“中毒”表现。因为人体的免疫系统在正常情况下,只对它认为会伤害机体的外来物质才做出反应;这也再次印证,人体具备自主、自动的“排毒“能力。
但也有很多时候,我们没那么幸运,未必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身体有力的排毒信号。只能任由化学物质渗透并留存在身体里,譬如:服用药物导致的药毒残留。尽管每一种上市的药物都会进行毒理学检测与评估,但落实到每个个体身上,各自的身体条件、器官的代谢能力不尽相同,加上西药在很多慢性病上的治疗策略常常是终生服药制,让药毒残留避无可避,由此引发的非原发性疾病病变,或触发其它并发症是它带来的巨大风险。
基于上述种种,身处这个时代的我们,预防和处理好我们体内的化学负荷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一项健康议题。
2. 整体观视角
如果说科学家们认定的“毒”是可以被检测、甄别的有形物,那么在很多以自然疗法为主要实践手段的传统医学体系里所诠释的“毒”则是抽象的,甚至是无形的。它们大致可以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
① 内 源 性 毒 素
这里我想先引用印度Ayurveda的一些内容。在Ayurveda中有一个概念叫作“Ama”,梵文原意指:生的、未消化的;而在这套体系里意指“毒素”,它与另一个概念“Agni”(消化之火)相对应。当Agni变弱时,人体就有可能产生过多的Ama,简单来说,这里的”毒素“就是指无法被消化系统充分转化为人体所用的能量(营养),且滞留在体内的无用之物。Ayurveda认为,Ama会堵塞人体内的Srotas(通道),从而在生理和能量层面干扰人体的正常运行。
中医里也有类似观点,认为脾胃协同完成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若其功能失调则可能造成食积,久之则酿成毒素。此外,负责运化的脾若消极怠工,则会使过多湿气停滞于体内,久之会成“痰”,痰湿可阻碍经络的正常运行,引发诸多慢性病,甚至是精神类疾病。
由此,我们了解到了“毒”的另一种可能,就是在人体消化不充分,或者说新陈代谢不完全的情况下滞留的物质,而且,它们存在的形式是会从有形到无形发生演变的,例如:食积化火,这样的一个变化也可被视作“生理性毒素”到“病理性毒素”的转变。
② 外 源 性 毒 素
除此之外,由于大部分传统医学都推崇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认为人处于天地之间,无不受其影响,所以像我国传统医学就将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以及一些更复杂多变的杂气,如会导致疫情的戾气,都归为邪气、邪毒。凡此种种自然界的能量在与人体发生互动的过程中,若它们对人体的影响过激,或是人体自身的耐受性降低时,便会使人致病,而病的状况又与这些“邪毒”进入身体的程度与病位相关。
基于这一系列更宏观的,对“毒”的理解,使得各个传统医学都在自己的体系中发展出了诸多“排毒”疗法。而且这些疗法的应用不只是单纯地在做保健、养生的工作,更多时候是一种切切实实的治病方法。
「排毒」的策略有哪些?
为什么要聊策略,而不是直接进入实操方法的讨论?是因为“策略”指引“方法”。
无奈于如今的排毒方法实在名目繁多,让人不知所措,所以只有跳过它,去“背后”看看究竟,才有可能辨清哪一种才是正确的途径。我将目前所能及的各种排毒方法整理归类后,大致总结出两种排毒策略:
1. 「就事论事」型
所谓就事论事,就是直接对“毒素”下手,当发现身体有什么“毒”,或自认为身体具有某些“毒”时,便想办法把它赶走,或索性将某些排毒器官认定为“毒素聚积场所”,直接清理一下。
举个例子,在处理重金属中毒时,常用的方法叫螯合疗法(Chelation Therapy)。这是一种生化类治疗,采用螯合剂(EDTA,乙二胺四乙酸)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抓取血液中的重金属,并裹胁带走,通过肾脏排出体外。这里,螯合剂就像清洁工,进入人体打扫卫生,发现自己可以处理的“垃圾”就及时清理带走。但这种治疗目前主要针对急性、高剂量的重金属中毒,而不适用于未达“中毒”标准的慢性重金属沉淀。
又例如,肠道水疗法(Colon-Hydro-Therapy),算是一种自然疗法。它的处理方法是通过一个仪器,将导管接入人体直肠,然后灌入几升水(或草药水、醋、咖啡),来达到清洁肠道,排出宿便的目的。这种排毒方法压根不纠结要排什么“毒”,采取“一锅端”形式,所以一直以来备受争议。
2. 「因势利导」型
所谓因势利导,是指通过对人体排毒器官功能的维护或支持,使其自有的排毒功能顺畅运转,自主地排出毒素。这是一种与“毒素”间接交锋的策略。
举个例子,传统中医常用方法里有“汗法”与“下法”两种,顾名思义,就是出汗和泻下。如果“病邪”在表,常用汗法;如果“病邪”在里,常用下法。这是因为当人受到“邪毒”侵扰时,首先会开启自愈模式去与它们做抗争,而我们的排毒器官,像:皮肤、肠道,就是最终排出病邪的通道。抗争中,若人体能力不够,则此时借助草药的力量来因势利导,相当于补充子弹粮草,振奋气势,以来获取最终胜利。所以,在对症的情况下,往往只需几剂方药便能使人痊愈。
又例如,在西方草药学中主要用于做肝脏净化的草药们,如:乳蓟、蒲公英、迷迭香(马鞭草酮),它们的作用逻辑并非直击肝脏内的毒素,而意在强化肝脏自有的代谢能力,从而达成充分排毒,完成KPI的目的。
这样看来,”因势利导型”是更遵循人体自然生理功能的策略,选择这个策略下的排毒方式应该没错了吧!很遗憾!事实情况却并没那么简单,因为有好些方法可分别借两种策略的名义进行操作,但初衷不同,产生的后果也大不一样。
还是以“泻下法”来举例。
它可以算坊间流传最广的一种排毒方法了,大家有种约定俗成的想法:从大便排走的一定是身体的毒素,所以觉得只要有“排泄”就意味着毒素的清除。于是大部分支持这种“泻下法”的产品,无论形式如何,是功能饮品也好,草药茶也罢,都意在强泻,甚至有一些就是单纯的泻药。这与我们在前文提到的用中药经方泻下的最大的区在于:
① 采用经方攻下只在身体需要时顺势而为,或是身体需要排泄但自身能力不够,需要外力来帮衬一把时使用;
② 经方中除了有疏导排毒的草药,一定同时配备补益身体,防止虚脱的帮手。且方剂仅在短期内服用,并见好就收。
而坊间的“泻下”产品配方大都存在很大的偏性,且不考虑任何服用前提,也不讲服用周期,全凭大家的主观臆断。由此产生的后果可想而知,很多人因长期使用此法而导致对某些产品极度依赖,因为一旦停用,TA就完全丧失自主排泄的能力,生理功能严重紊乱——这显然不是我们所期待的“排毒”。
与此情况类似的还有催吐法。Ayurveda里有一个经典排毒疗程Panchakarma,其中就会用到催吐(Vamana)来清理累积在肺部和胃部的Ama。但要进行这一步前,必须由专业的Ayurveda医生做出诊断,判定你的体质需要且适合做这个治疗才会付诸实行(通常为过多的Kapha)。且Panchakarma的疗程最长可达28天,疗程的安排是循序渐进的,医生不会一开始就进入催吐的环节,而进行催吐时则会更紧密地观察,并根据当事人的身体反馈时时做出方案调整。但不知怎么的,这种方法不胫而走,成为部分人“排毒减肥”的手段,最后因错误与不符合身体条件的操作而陷入厌食症的困境。
到这里,相信大部分人都可以明了,在“排毒”这件事上,首先要做的,或者说最重要的,并不是找到某个方法来立即实施;而是回溯身体本身,了解清楚自己的状况:需不需要排毒?适不适合排毒?着重要处理的是哪方面的“毒”?—— 在这个前提下再选择的策略和方法才会有的放矢。而且,我个人会更偏向于把“排毒”看作是一种治疗形式,而非泛泛可为,前文中讨论的很多排毒方法也都是依托在现代医学或传统医学的框架下才进行实施的。但如今,很多概念被偷换,很多方法被掐头去尾,虽引起了人们“排毒”意识的提高,但错误的操作给身体带来的伤害有时可能严重到无法弥补。
为「排毒」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作为普通人,当我们尚无法准确判断自己的身体状况,或把握好排毒尺度的话,可以做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好排毒器官们的正常运行(它延续了因势利导型排毒策略的精神)。而想做到这点,大部分的事情是可以通过调整生活习惯与方式来实现的。除了饮食、运动、适当保养,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外,在这里我想强调的一项是我个人认为最重要,与排毒关系最密切,却常被我们忽视的:休息。
这里讲的“休息”并不是说我们不工作、不学习就好了,也不是指无节制的睡觉;而是要尽可能关停与外界会产生的一切信息互动,让心回归自己的世界,安定下来。晚间睡眠就可以把我们带入这样的一种状态,但在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在清醒时,人为地为自己多创造些这样的机会。
“休息”可以“排毒”的理论依据其实很简单,它依然是围绕着人体自身的生理规律展开的。按照人体自有的规律,夜晚休息的这段时间其实在做着许多与“排毒”相关的事情。
例如,我们的大脑在白天清醒时工作,经过一整天后会残留一种叫β-淀粉样蛋白的物质(已被证实与阿兹海默症有关),于是,当我们进入睡眠后,大脑就会开启清理功能,通过胶淋巴系统(glymphatic system)将“毒素”排出。所以长期晚睡,或睡眠不深入的人,就很容易出现健忘,或脑子一下子“短路”(说到一半却又想不起来要说什么了)。也正因此,学生一族若想提高记忆力,变相“偷懒”的办法就是要早睡,以确保大脑每天能腾出更多新的“存储空间”。
又例如,凌晨1-3点是肝经当令的时间。我看过一些言论,认为肝脏作为人体最大的“化学工厂”应是无时不刻工作的,不存在只在这段时间内“排毒”的说法。这里,我的观点是,经络系统是依附于中医藏象学的理论基础上的,藏象学更侧重研究的是推动某个脏器运行背后的能量状态,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理解为“肝脏在1-3点排毒”。这里,我认为比较恰当的解释是肝经当令的时间段,对于肝脏来说是宝贵的自我修复时间,而这样的一段休整对于接下去一整天的“排毒”工作又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既然,晚间睡眠已经在做那么多“排毒”的工作了,为什么还需要在白天去营造所谓的“休息”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不言而喻,因为很多人根本就睡不好。
导致现代人睡眠障碍的原因有很大部分是来自于目前电子设备的普及。它一方面给我们带来超负荷的“信息毒素”(我们根本不需要的信息),另一方面声光的刺激很容易让人处于昼夜不分的状态中,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作息安排完全被打乱。而中枢神经系统又是调度全身器官运行的指挥中心,当它出现“瘫痪”,新陈代谢的工作肯定就一塌糊涂。这也是为什么患有自律神经失调症(Dysautonomia)的人会出现消化困难、排汗、排尿异常等现象。也许很多人并未到达如此严重的地步,但我们的生活亦是被牢牢嵌套在当今的这种模式中,所以间歇性的,为自己刻意安排一段“休息”时光就是给失衡的天枰有回到正中的机会。
这样的“休息”每个人可以自行安排时间段,时长可随着实践次数的递增由短到长,起初可以只是一两小时,慢慢地可以变为一整天。在此期间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关停一切电子设备,停止可能与思考有关的一切内容(包括看书、书写、画画…),不与任何人攀谈,不做过于繁重的家务或体力工作。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放空,并让自己的节奏与自然的韵律同步。例如:上午可以外出散步,请风景跑进你的眼睛里;下午可以放松冥想,欣赏一下内在不一样的自己;晚间可以做一些有助于睡眠的身体保养,Ayurveda的油浴按摩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德语中,人们把休息日称为Ruhetag,即:安静的一天,以至于到现在,很多德语区国家的商店/超市在周日/假期依然不营业;在以色列,至今保留着“安息日”(Shabbat)的传统,从周五入夜到周六入夜,城市中没有开业的店铺,甚至没有公共交通,在家中的人们也不能打电话、不能看电视、不能整理花园、不能撕纸…等等等等。我愿意抛开宗教层面的因素,去看到人类对于真正”休息”的诉求和它传递出来的本质。这样一种状态的存在,其实是在供予我们身体的排毒,情绪的清理,灵性的释放。而这三者也必然是在各自保持轻盈的情况下,才能变得和谐与统一。
结 语
尽管在这篇文章中没提到任何运用药草植物来做“排毒”的方法,但我觉得它的意义远比我们学会某种排毒技能来得更重要。就像上一篇文章中我也提到的,自然疗法的本质不是方法论,不是拿着植物来做某件事情就称为自然疗法,而是在背后支撑与指导我们去操作的理念与治疗思路。希望大家可以通过文中的内容看清“排毒”的实相,看到人体真正的需求,而非我们用大脑想出来的“需要”。暂停一切有悖于人体正常代谢功能的行为,无论它们是以什么样的名目出现,食疗也好,草药也罢,脱离了正确的理念,违背了自然的规律,所谓的调理都是不成立的,更毋庸谈治疗和效果。
在后续的更新中,我会基于这篇文章的内容,就“方法”层面再做一些拓展。与大家分享一些适合居家操作,且符合人体正向需求的“排毒”保养方法。譬如:肝敷包、合理的节食安排、芳香疗法的应用、草药茶的配制…等等。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继续关注这里。